

從事新聞工作,對劉巨雷來說純屬偶然。2013年至2014年,他在連隊兼職新聞報道員,第一次接觸新聞,內心充滿了激情和興趣,他連續向團《鐵騎快報》、政工局域網連續投了20余篇稿件,最后卻只被錄用了1篇。
如此低的上稿率,到底該堅持,還是退縮?劉巨雷不禁迷惘。在一次和家鄉原肅寧縣萬里鎮人武部部長葛子彥的電話交流中,劉巨雷向葛部長透露了這個煩心事。“想不到,你小子接了新聞報道員的活兒,這可是個好工作,咱縣肅寧周報的楊主任曾經也是部隊的報道員,你要好好干,找機會我讓你們認識認識。”聽到葛部長爽朗的笑聲,劉巨雷心里卻像打翻了五味瓶,怎么也高興不起來。
很快在葛部長的介紹下,劉巨雷和楊主任取得了聯系。了解楊主任的經歷才知道,楊主任曾經也是新聞戰線上的一名老兵,13年軍旅生涯中,在《解放軍報》《北京日報》刊稿400余篇,先后榮立三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聽完他的煩惱后,楊主任講起了當年自己初涉新聞戰線的深刻經歷,這讓劉巨雷內心受到極大震撼,更堅定了他投身新聞事業的信心和決心。
去年5月,劉巨雷出現嚴重的偏頭疼,頭發脫落得厲害,去醫院檢查后,醫生叮囑他少加班熬夜,不然會越來越嚴重。但這時,劉巨雷接到了保障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閱兵的任務。這個消息,讓他既激動又憂慮,激動的是如果能夠參加這次任務,自己七年的軍旅生涯,就參加了三次閱兵保障,而且肯定能出好新聞;憂慮的是閱兵保障工作強度會更大,加班熬夜在所難免,如果去了,偏頭疼可能會變得更厲害。“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劉巨雷還是義無反顧地受領了任務。
閱兵訓練期間,白天攝影采訪,晚上加班寫稿,對內出著自己的新聞快報,對外要選報新聞素材。那段時間,哪里有新聞線索,劉巨雷便往哪里沖。長達五個月的閱兵保障任務結束,劉巨雷的偏頭疼變得更厲害了,但令他欣慰的是,一張張小報陸續出版,一張張圖片相繼見報,較好展示了任務官兵的風采,得到大家一致點贊。
2014年,原北京軍區組織軍區基礎訓練考評,劉巨雷所在的單位被抽到建制連考核。考核當天下起了小雨,在完成障礙考核時,拍完第一組照片,劉巨雷感覺發網絡新聞應該不成問題,但當時的場景比較具有視覺沖擊力,如果能拍出更高質量的照片,才有可能在《戰友報》刊發。
經過分析,劉巨雷覺得低視角的效果應該會好一些。時間不等人,來不及多想,他直接臥倒在水坑里,快速對焦、按下快門,直到拍出滿意的照片。等爬起身來才發現,膝蓋被泥潭里灰渣隔得全是血印,衣服鞋子全部濕透,渾身凍得直哆嗦。
中午,他從幾百張相片里,挑了一張最具視覺沖擊力的投往報社編輯部。很快,這張照片就見了報,在《戰友報》頭版押題發表,后被多家媒體接連轉載。
2015年5月,為了完成一位典型營長2000多字的人物通訊,劉巨雷足足寫了3天3夜,又用7天時間反復修改了17遍。投給了編輯老師后,老師說細節還不夠打動人,要他再采訪再修改。
當時,劉巨雷心里幾乎崩潰,但又有點小興奮。崩潰的是因為已經絞盡腦汁,身心俱疲,一個字都改不下去了,興奮的是稿件還有希望。思及至此,他又硬著頭皮繼續改,這一改又是好幾天。3天后,編輯打來電話說稿子通過了,但還要幾張配圖,他又馬不停蹄地補拍照片……一周后,一篇2000字的人物通訊在《戰友報》刊發。拿到報紙的那一刻,劉巨雷激動不已。從采訪到刊發,這篇稿子前前后后折騰了一個月,付出了他全部精力和心血。當年,央視《軍旅人生》欄目迅速鎖定了這位典型營長,為他攝制了長達30分鐘的專題記錄片在黃金檔播出,在軍內外影響很大。
“每天摘抄新聞好標題、好句子”。這是劉巨雷2013年10月調入團政治處時,時任宣傳股長熊學藝教給他的學習方法。直到今天,劉巨雷還一如既往地堅持著。
平時,劉巨雷和戰友們聊天,劉巨雷問的第一句話就是:連隊最近有沒有新鮮事。當發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時,他總是異常興奮,立馬拿起相機,直奔現場。
說起劉巨雷這8年的軍旅時光,可以說是一直在奔跑。2014年參加全軍文化骨干培訓,作為“集訓先進個人”交流發言;2015年協助戰友報完成閱兵期間閱兵快報的制作采寫任務;2016年抽調解放軍報政工部工作,2017年解放軍報全面改版,協助完成《基層傳真》版面設計;八年時間里,他從一名連隊的報道員,成長為單位新聞宣傳領域的行家里手。
作為新聞通訊員先后參加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沙場閱兵和本次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等重大活動的攝影保障任務。
快門記錄每一次感動,剪貼本見證成長歷程。從事新聞工作8年來,劉巨雷多次被集團軍評為優秀新聞報道員,被報社評為優秀特約通訊員,三幅攝影作品在攝影大賽中獲獎,在省部級以上紙質媒體發表稿件300余篇(幅),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兵記者”。